一、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 “威尼斯雙年展”自1895年建立以來已有百余年歷史,它被譽為藝術界的“奧林匹克”,“威尼斯雙年展”就是當代藝術的“晴雨表”,反映藝術實驗的美學變化和創新觀念的動向。 “夢想與沖突——觀者的獨立視角”(Dreams and Conflicts:The Viewer’s Dictatorship)是2003年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展覽以架上寫實繪畫為主調。這個方案是藝術界為“傳統回歸”的國際大潮所驅,在展覽動態、輿論造勢以及展覽形態的塑造,乃至整個西方文化的社會思潮上,都悄然所至,做行為的引導。當前社會每一個展覽或文化詮釋的成功與否全由藝術觀賞者以具體的參與或缺席來掌控;在“夢想與沖突”的展覽中,參觀者是主要促成清楚界定展覽、藝術家、策展人甚或觀賞者本身意義的主角之一。藝術是個人經驗或藉以取得歡愉的工具,觀賞者的獨特視角正是得以登入藝術家所建構的復雜世界的一把鑰匙。策展人希望將觀賞藝術的自主權再交回觀眾的眼睛,觀眾有絕對的權利與自由做選擇。政治與地理疆界的無謂劃分是策展人亟力想破除的迷思。 雙年展就如一份世界地圖,這里是不同的文化力量的滲透、切入與交織,威尼斯雙年展是當今各種文化的全景觀。這個創意將體現在各國國家館之中。就整體形式而言,各國的國家館的展出形式是以一種文化碎片的身份呈示,通過國家館做各自文化的差異以及不同的文化身份的聯接,呈現出一種整體的、文化的多義性。 雙年展主席福蘭珂·柏拿培(FRANCO BERNABE’) 柏拿培一走馬上任就與藝術界的專業人士、藝術雜志的發行人、畫廊進行全方位的對話,闡述他的管理理念和文化策略,言不在盡。他按照企業的模式來操作雙年展,并賦予雙年展一種新的含義,引起人們進一步的關注。 雙年展項目策劃人富蘭契斯科·博納米(FMNCESCO BONAMI) 美國芝加哥MANILDWSENLOR博物館館長富蘭契斯科·博納米為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項目策劃人(博納米,1955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羅倫薩),除此之外,他還擔任佛羅倫薩基金會藝術部(SANDRETTO RE REBAUDENGO AGUAREENE E D PITTI DISCORERY)的負責人。作為藝評家他曾組織過第2屆SNTAFU雙年展,UNFINISHED歷史及WAlKER藝術中心的畫展工作,以及1993年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里的“開放展”的籌展工作。博納米曾為意大利的《藝術快訊》(FLASHART)雜志駐美國記者站工作多年(1990—1997)。1993年至2003年近十年光陰,博納米從45屆威尼斯雙年展的“開放展”下屬部門策劃人,升職為2003年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項目總策劃人,他的內心是不由自主的昂奮,正如他所言,主持威尼斯雙年展是他一生的夢想。 在相關的藝術對話場所里,博納米再一次展示他在國際范圍接觸的多重性,概述籌展理念以及如何行使策劃人的職權。他面對的是錯綜復雜的景象和模糊式的各種關系的攪拌,對于他而言,威尼斯雙年展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全球性的定位。 二、 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主題 “造 境”(Synthi-Scapes)是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主題。面對中國“都市化”和“全球化”,幾乎所有新的文化命題由此而來,于是,中國館的策劃構想則反向追溯到自然,恰恰折射了人類所面臨的精神困惑,既是中國的文化命題,也是國際性的問題,更富有哲理而含蓄地回應了“夢想與沖突”。中國館著眼的是自身文化的“前沿”:挑戰和超越。這無疑正充分再現了今天中國文化變化、動感與沖突的復雜性,在視覺語言和藝術觀念上,藝術家表現了“人工”與“自然”的混合,“傳統”與“現代”的雜糅,“拆”與“筑”的實驗,“個體”與“公共”空間的關系,“拼貼”與“解構”的過程等情景。因此,藝術家的作品不僅拓展了媒介,而且保持自我心理與外部世界的平衡,并突出了作品、觀念與公眾之間的互動性交流。我們在這個展覽中把不同的藝術家和作品“整合”,調動了每個藝術家的長處,給予他們自由的想象空間。我們希望展覽“營造”出作品與展覽的整體空間,個體的表述與共同的文化主題之間以及多種媒介之間互補輝映的藝術結構和文化語境。因此,中國館主題“造境”(Synthi-Scapes)一詞顯然蘊涵了一個從動詞轉向名詞、連接藝術語言學和藝術社會學的象征,同時,也演繹具有“國際性”與“當代性”疊合文化主題的內涵。 本次大陸館策展人由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范迪安及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王鏞擔任,策劃助理由黃篤擔任。參展藝術家由劉建華、呂勝中、王澍、楊福東、展望共五位組成。 中國建立“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意義,不僅體現了中國參與國際藝術舞臺的積極姿態,而且反映了中國文化的主動性和自主性。與以往中國藝術家通過國際策展人選入威尼斯不同,中國館以中國文化具體現實為出發點,積極推出本土當代藝術家,建立與國際藝術對話和交流,改變以往完全“被”選擇的狀況。 通過與“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博納米及威尼斯雙年展委員會的討論,原計劃在威尼斯實施的中國館展覽最終找到一個新的方案,即“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在中國廣州”,它既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分,又表示對威尼斯雙年展的尊重,還是跨越文化邊界的實踐。這無疑在威尼斯雙年展的歷史具有開創性意義。因此,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展覽由廣東美術館和文化部所屬的中國展覽交流中心主辦。它將于2003年7月25日至8月31日舉行。 三、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五位藝術家的作品及觀念評述 1.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建筑師。上海同濟大學博士。曾參加2002年"第四屆上海雙年展"等,并設計完成了國內許多大型建筑項目。 他的作品“拆筑間”是把這次國家館的大門入口和走廊進行改造,將意大利古典式的大門改造成了精巧而優美的中國“園林”風格特點的門,又利用院子投射到走廊的自然光,用鋼模和灰磚砌成了“墻與漏墻”,使走廊空間變成中國式的“院子”。色調沉穩而優雅,走廊頂部裝置的鏡子強化了如夢的詩意空間,既傳統而有現代感,集中突出了中國建筑空間文化的智能和神韻。 2.展望(1962年生于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雕塑家。曾參加2000年“第三屆上海雙年展”和“何香凝美術館雕塑展”等國內外藝術展覽。 在這次展覽中,他的作品用不銹鋼假山石和不銹鋼餐具相結合,布置成令人著迷的明晃晃的生動而有趣的“都市山水”模型。兩個展廳都有一面整墻的鏡子,可以反射裝置形象,也增加展廳的空間感;在兩個展廳的作品為整體的兩個部分,使觀眾在看完一部分之后,進入第二個展廳,又見到與前半部分相似而實際不同的部分,這種時間的轉換和視覺的錯覺更誘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對中國城市與山水的“神游”。 3.楊福東(1971年生于北京),是一位生活和工作于上海的藝術家。1995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曾參加過2002年“第十一屆文獻展”(德國)和2002年“第四屆上海雙年展”等國內外大型展覽。被認為是中國年青一代錄像藝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錄像“天上天上,茉莉茉莉”(2002年)的藝術語言既真實又生動,其抒情的敘述能使觀眾停留下來,靜靜地欣賞其藝術形式的韻律和變化過程。該作品為3個屏幕同步播放,講述的是一對青年男女在都市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愛情、家庭、事業和理想。作品不僅反映了他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而且再現了當代中國年輕一代朝氣蓬勃的青春活力。該作品于2002年在上海雙年展上首次亮相,很受關注和評論。他以電影、錄像和紀錄片之間的模糊手法再現了都市青年人瀟灑、飄逸、浪漫的生活方式,都市建筑被賦予建筑叢林的象征性,帶有卡拉OK的歌聲和音樂烘托了詩意的氛圍。 4.劉建華(1962年生于江西),云南藝術學院美術系副教授、雕塑家。先后參加“何香凝美術館雕塑展”和“中國當代藝術展”(德國)等。 劉建華的作品“日常-易碎”是用陶瓷燒制成的大量生活用品,色彩均為白色,展廳中間懸掛一個枕頭造型,三面墻上安放日常生活用品造型,營造出了臥室的私密空間和“夢”的聯想,也具有親切的生活氣氛。陶瓷材質與其它藝術家幾組作品形成了內在關聯性,也體現出中國或東方的傳統,與此同時,它還提示要注意生活用品的選擇,并賦予了陶瓷造型更多精神含義,由中國絲綢材料烘托下的底色,強化了陶瓷的整個空間的感和抽象的性。這種純潔寧靜的色調不但易于想象也呼應其它作品。 5.呂勝中(1954年生于山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參加過“中國現代藝術展”、“福岡亞洲三年展”等國內外大展。 呂勝中對傳統藝術和民間藝術進行了長期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經驗和實踐經驗。關于作品“山水書房”,他是根據展場空間把水墨藝術理解成觀念性的水墨文化“空間”,而非純粹筆墨技術和材料繪制的作品,他利用現代裝置的方法制作出一個大的書架,書架上放置著大量中外有關水墨或傳統中國畫的畫冊和論著,通過拼排,使這些書脊組成一幅巨大的古代山水畫。觀者可以在這樣類似書房的屋中輕松休息、欣賞和理解,自由從書架上翻閱書籍或畫冊。作品以新穎和機智的語言體現“品”的意味。 四、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展覽機構 專員:閻東 策展人:范迪安 王鏞 助理策展人:黃篤 主辦:廣東美術館 中國展覽公司 展覽時間:2003年7月25日至8月31日 展覽地點:廣東美術館(中國廣東省廣州市二沙島煙雨路38號) 郵編:510105 電話: (0086-20)-8735-1320 (0086-20)-8735-1261 網址:www.GDMoA.org |